如何帮助孩子坚持兴趣
周日上午,我经过芭蕾舞教室旁边的GYM(健身)教室,看到应该上芭蕾课的一个女孩子在里头玩耍,妈妈和姥姥都一脸无奈地坐在一旁嘀咕。看来她们碰到了跟我当时一样的情况——孩子的兴趣突然转变,抵制上课。我把我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心得与会员粑粑麻麻分享一下,希望能帮到她们。
孩子们是天真可爱的,同时也是善变的,这种善变来自于他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随着不断地成长和接触各类新鲜事物,或者周围小伙伴的影响,他们的兴趣爱好可能随时都会有改变,这些与孩子的能力和心理发展特点有很大关系,很正常。
由于艺术或体育运动上的爱好会使孩子们受益终身,同时“持之以恒、毅力和自我管控能力”也是孩子们未来能够成功和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性格因素,因此家长如何“策略”地帮助和引导“孩子学会坚持”就变成父母们的一门必修课。
首先,我们来找找孩子改变主意的原因。
当孩子学某项课外兴趣时,一段时间后就说他“不感兴趣”了,粑粑麻麻需要听听这话的弦外之音。常见的原因无非5种:
1、 孩子先前的兴趣只是自娱自乐,而真正学起来才发现有些东西在规范着他,加之又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使他失去了兴趣,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在孩子初学时。
我家AMY学轮滑就是这样,她看到小区里的哥哥姐姐都会滑轮滑,就主动要求学习,刚开始也曾认真和积极过,也很快学会了掌握平衡,但是在训练中发现老师在动作上、程序上都有严格的限制,加之轮滑也非常需要体力,她就没兴趣了。
2、 课程占用了孩子玩耍的时间,于是他厌烦了课程。孩子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因为孩子的游戏方式的是需要“自主性”的,由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方式和对象,尤其是2岁-3岁以上的孩子,他们社会性的“角色扮演”类游戏会越来越多。尽管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的课程环节设置都是有趣和适龄的,会帮助他们保持兴趣,但孩子们仍然希望进行一些“自己的游戏”,尤其在俱乐部中同龄的孩子很多,道具玩具也很丰富。这也是俱乐部一直坚持不上淘气堡等大型游乐设备的初衷。
3、 孩子短期之内没有进步,缺乏成就感。
4、 不适应新的老师,新的环境……
5、 他们真的不感兴趣了……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父母都是怎么做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调查问题i:给宝贝们选兴趣班最受哪3个因素的影响?
调查问题ii:孩子说没兴趣了不想学了,你会怎么做?
调查问题iii:让孩子快乐坚持,您有哪些好方法?
以上的调查是《父母必读》杂志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2500多名孩子父母进行的调查。这个调查说明一个特别可喜的因素——父母为孩子选兴趣班,最重视的因素是“孩子喜欢”,很多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的会员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课程时,也多是出于这个考虑。而其他考虑较多的因素——“其他家长的推荐”“培训机构的资质和其他孩子在学到状态”,通常也是为了保证找到好的老师、合适的方式,促使孩子在其中能够心情愉快、保持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兴趣是人,尤其是孩子保持不间断和深入研究某事物的重要基础。参与调查的人群中,孩子能够坚持学习或大部分能够坚持的比例是相当高端。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坚持率,和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分不开的,70%的父母重视课程选择的因素就是“孩子喜欢”。
对孩子的尊重,还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孩子说不想学时,父母的处理方式。特别是35.5%父母采取的“暂停课程,观察一段再说”方式,与9%父母选择的“不想去就不去”有本质的不同,前者在积极了解孩子的状态,寻找方法;后者是放任的。暂时停课观察,帮孩子从挫败感中恢复过来,理清好恶,明确自己真正的兴趣,决不意味着完全放弃。这种对孩子学习状态的尊重,对呵护孩子的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建议几招家长可以帮助到孩子的,切实可行的“技巧”。
方法一:重在沟通和理解
我一直很喜欢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的Hip Hop(街舞课)and Preschool Musical(戏剧表演课),但时间与AMY最喜欢的Ballet(芭蕾课)挨得很紧,必须一下课就得进另一个教室,所以AMY非常不高兴,上完一节课坚决不再立即参加另一节,她认为自己玩的时间都被占用了,她宁愿跟其他同龄小朋友一块儿玩过家家。这种安排是我的不对,我妥协并向她承认错误了。
建议会员粑粑麻麻们尽量提早到俱乐部,课程安排也别太密集,要让孩子能有自由玩耍和社会交往的机会,这样课程效果才可以更好。尤其是他们经常玩耍的玩伴也是一同上课的同学,那效果更佳。
方法二:引导、环境创设
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的GYM(健身课)和Sorts Time(球类运动课)可以促进与健康相关的五大健身元素:心跳、力量、耐力、灵活性和协调性,而AMY的运动能力本来就很强,我特别希望她能够坚持参加这样的课程,可以帮助她更好的掌控身体和“发泄她过剩的精力”。但是在某一次课程中她可能受到了挫折,她自此再也不愿意上健身课了,我也没有勉强她,暂时把课停了下来。
大约1个月以后,在俱乐部大厅里玩的时候,AMY目不专盯的看着视频里在蹦床上上课的小朋友们,我就旁敲侧击的说了一句,“好玩吧?他们玩的可是健身课哟,只有健身课才有蹦床、翻跟斗这些好玩的身体运动,你去不去上呀?妈妈给你约一节?”AMY点头同意了,我以最快的速度奔到前台给她约了一节最近时间的课,到了上课那天,她很自然没有任何抵触的进去上课了,全程非常开心!虽然她出来后表示,最喜欢还是芭蕾课,但以后如果有时间,还是可以上健身课的。
AMY上芭蕾课也曾经有过反复,大约在上了4节课后,她抵制不上了。这次我有点恼火,因为芭蕾是我最想让她上的课,对于女孩子来说受些舞蹈训练,尤其是芭蕾舞的基础训练,对于她的气质培养和形体塑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这次我没有同意她去撒花儿玩儿,我说服她和陪她在教室外坐着看芭蕾舞的课程过程,看到一半,老师拿出了美丽的皇冠时,豆豆改变了主意,进到教室继续上课,从此再也没有中断,至今已经快1年。
为了保持她对于音乐和舞蹈的兴趣,我在家里也一直努力,比如我们每周都会一块儿学习一首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老师所授的歌曲(在辣妈合唱团上学到的)或其他国外儿歌,乐谱用电子琴来弹奏,边唱我们还编舞,每到边唱边跳这个环节,AMY总是乐不可支。
我还经常给她找些经典的芭蕾舞剧、音乐剧、音乐电影一块儿看,《跳出我天地》是AMY最爱看的一部电影,其中那个为了自己的兴趣不懈努力的小比利,成为不到3岁的AMY最爱的男主角。我一直期盼着AMY长到1米2,这样就可以带着她去剧院看现场表演了!
不过注意不要带着极大的功利心,有一次听音乐会,我旁边坐着一对母女,女儿大概6-7岁,妈妈不停地在女儿耳边小声嘀咕:“你看人家手怎么放的?”“你看人家怎么弹的”……别说她的孩子了,连我都烦闷了,还怎么去感受、欣赏美丽的音乐?
方式三:找机会让孩子“显摆”一下
国外很多学校都有艺术兴趣班,而且不是几个孩子学习,是全班一起学。比如小学1-2年纪学手风琴,3-4年纪学长笛……而且每个月都有表演,也不是演奏得最好的孩子才有上台的机会,而是全班一起上。所以很多孩子到小学或者初中毕业,已经有丰富的登台表演献艺的机会。这种方式对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家长可以在亲友间的小型聚会等场景下,让孩子们展示一下才艺,同时要懂得欣赏,适时鼓励。而且既然是演出,就要按照正规的演出步骤来。演出前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演出服,保证演出曲目的完整性;欣赏者要像欣赏正规音乐会一样欣赏孩子的演出;并在演出结束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好为他献上一束花/小礼物,祝贺他演出成功。
如果是喜欢运动的孩子,则要重视孩子的每一次课新学到的动作,在课后让他练习和演示,甚至与他进行小型的模拟比赛。
方法四:重要的是“我们进步了”
学习过程中的沟沟坎坎肯定会降低孩子们的兴趣,特别是碰到练不好的曲目或者动作,孩子会沮丧、发脾气、失去信心,这都是常见的现象。
这种时候,切忌家长也在旁边着急:“你怎么到现在都练不好?”“你到底有没有用心?”“你怎么这么笨呀?”……家长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更急躁、更没有信心,对兴趣保持没有任何帮助。
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比较这个月与2个月的进步,比如家长可以试着说:“宝贝,上个月你连腿都伸不直,现在你已经可以伸展得非常美了!只要再认真练习,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到的!”帮助孩子体验进步、体验成功、体验成长的点点滴滴,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就可以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方法五:曲线救国
其实很多艺术或才艺课程是有关联和相通性的。CCTV-14七巧板栏目的李编导5岁的宝贝女儿在学钢琴之前,一直在坚持学习辩声;学习舞蹈之前如果你先学习音乐节奏或者健身课程,那你对于韵律和身体的掌控能力肯定比他人强;很多国外的艺术大师或者科学家都是精通好几门专业的通才,各个学科或者艺术修养对于他们主要才华的延伸和成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当人有了丰富的体验时,才会明白自己的最爱或者最适合的领域在哪里,而且开阔的眼界同时也会丰富他们的生活和认知。乔布斯大学辍学后去旁听视觉艺术、书法,还前往印度灵修……这些经历对于后来的苹果研发起着多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呀!
方法六:父母的陪伴
如果你不爱阅读,那你的孩子很难成为一位作家;如果你不爱音乐,那你的孩子很难成为贝多芬;如果你的孩子生长在四川,那你孩子的口音很难不是川普,很难不会打麻将…..其实父母的陪伴和榜样的力量,包括家庭环境,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成长因素。因此,如果希望孩子超越自己的成就,你就该先从自己的习惯和不足着手。
其他方法:我不太喜欢物质诱惑,但偶尔会技巧性的用一下。因为AMY臭美,我给她买了好几条漂亮的芭蕾舞裙,并要求必须跳舞才可以穿,因此每周一次的芭蕾舞课就成了她实现臭美公主梦的重大时刻,那条裙子她会穿上一整天…….
推荐经典音乐剧:《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
推荐经典音乐电影:《雨中曲》《西区故事》《音乐之声》
P.S:部分资料和文章内容来源于《父母必读》杂志,在此特此表示感谢!
【本文作者】
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总部品牌经理Lily(章林林)
2个孩子的母亲(其中一个宝儿在腹中)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新闻传播专业毕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与教育心理学在读研究生
10年市场营销具体执行及管理经验
4年早期教育行业研究及品牌管理工作经验
喜爱行业/政策/新事物研究分析、旅行、阅读、美食、音乐和孩子
终极梦想是成立“留守儿童救助志愿者协会”,帮助更多的孩子拥有幸福童年,帮助更多中国家庭实现美好的人生梦想!
姚明的兴趣
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跟着兴趣走。 ——姚明
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在姚明小时候,姚明的父母并没有刻意鼓励他把篮球当作自己将来的事业,他们只是让姚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希望小姚明和普通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大学、找工作,然后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姚明最终还是选择了篮球,后来他发现自己真的非常热爱篮球。
姚明、姚明的父母和他当年的老师、教练以及小伙伴都说,其实刚开始他并不喜欢篮球,对当年的他来说,篮球只不过是一种游戏。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说,小时候,姚明和其他男孩子一样,喜欢枪,后来爱看书,尤其爱看地理方面的书。有一段时间还对考古发生了兴趣,再往后,喜欢做航模,他第一次在体工队拿了工资,就去买了航模回来自己做。再后来就喜欢打游戏机了。
在学习上,姚明的父母从来不逼迫姚明,而是以启发施展为主,重视培养他的兴趣。这种方式让姚明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长大之后,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童年,他都会说:“我是玩过来的,没人逼迫我学习。”其实,他所谓的玩就是读自己喜欢的书,研究所有自己好奇的东西。由于乐在其中,就好像在玩一样。
中国父母都命令孩子放学后学这学那——音乐、绘画、跳舞。孩子们没有选择的自由,父母说了算。姚明的母亲从不强迫姚明做此类的事,她让姚明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她只要求姚明不要做坏事,或者用错误的方式做事。
姚明直到9岁的时候,才开始对篮球有点兴趣。到12岁时,他已经非常喜欢篮球这项运动了。父母把他送到上海体育学院,他在那每天都要打几个小时的篮球。由于姚明住校,离家的路途比较遥远,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打篮球,他对篮球越发专注了。
姚明最喜欢的球员有三个,他们是阿瑞维达司.萨博尼斯、哈基姆.奥拉朱旺和查尔斯.巴克利,姚明还坦言他曾用“萨博尼斯”作为网名。在姚明心目中,萨博尼斯是篮球中锋技术的教科书,“简直拥有了所有位置球员该有的技术”。萨博尼斯是姚明刚开始打球时的偶像。姚明喜欢萨博尼斯打球的方式——娴熟的运球,用不可思议的方式把球传给空位的队友,精准的中远距离投篮。每当他在场上时,他都会效仿他的偶像打球的方式。后来姚明很关注当时的休斯敦火箭。这支球队以另一个敏捷的大个子哈基姆.奥拉朱旺为首,1994和1995年连续两年赢得NBA的总冠军。姚明迷上了这支球队,也非常崇拜奥拉朱旺。这些都使姚明对篮球更感兴趣,也使他打球的动力更足。可见,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
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姚明对篮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所以才会关注篮球,才会为篮球倾注热情、付出努力;还例如有的人对美术感兴趣,他就会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和放松,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所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姚明因对篮球的兴趣而成为伟大的球星,我们也一样能因为兴趣而成就自己的未来。
李云迪的内驱动力
“音乐和钢琴让我变得非常自信。当我开始练习,就有这样的感觉,我不需要去想任何事情,只需要与键盘、音符、神或者作曲家交流。所以说,我有这些就足矣。”——李云迪
李云迪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朗朗的截然不同,朗朗是典型的“狼爸虎妈教育”,而李云迪的父母则以环境创设和引导陪同为主,当同岁的朗朗在家长的武力胁迫下痛苦练琴时,李云迪的父母已经用“合上琴盖、禁止练琴”来管束或者惩罚年仅10岁的儿子。
一、 胎教
熟悉李云迪的人都说,李云迪似乎是专门为钢琴而生的,他对音乐有着异乎寻常的天赋。
李云迪的母亲年轻时很喜欢舞蹈和音乐,在怀孕的时候就经常听一些古典乐曲,《梁祝》是她放得最多的一首。
二、早期音乐教育引导
李云迪降生后,自幼就显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分,到了1岁多,他已经跟着收音机学唱了很多歌曲,通常只听一、两遍就能唱出来,对各种乐器也情有独钟,对声音和音乐既敏感又执着。
4岁时,父母应小云迪的要求买了架小手风琴作为他的生日礼物,并把他送入了重庆市少年宫手风琴班。为了鼓励孩子坚持学下去,不懂乐理的妈妈每天只有陪读,回来再教给儿子。云迪的音乐天赋很快显露出来,进步神速,次年就获得了四川省少儿手风琴比赛的第一名。由于音乐的飞速长进,他的儿童手风琴换成了120贝司的大手风琴,重庆闷热的天气导致他经常几首曲子弹下来,稚嫩的前胸便热起了一片片通红的痱子。李云迪哀求妈妈:“能不能让我弹一个不重也不热的琴。” 心疼孩子的父母几经商量后决定,改学钢琴,尽管当时一台二手钢琴的费用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大数目。
三、尊重孩子的选择
李云迪的钢琴启蒙老师吴勇在正式上课那天就宣布:“我希望你3年闭门学习,不许参加任何比赛和演出。”然而几个月以后,吴老师便打破了自己定的规矩,让李云迪参加重庆第4届“小新星杯”少儿器乐钢琴组的比赛,李云迪轻松获得了优胜奖。这场比赛之后,吴勇老师意识到这个孩子不是普通的学生,自己已经无法再教这个学生了,他把这位小天才引荐给了四川省音乐学院附中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
1991年,年仅10岁的李云迪对钢琴的爱已进入了一种狂热状态,每周都要从重庆坐火车到成都上课再回重庆去,他从不觉得苦。而他同时要保证文化课的学习,因为父母规定他的学习成绩必须全优。但大部分时候,李云迪还是想着他的钢琴,小学的班主任老师至今都记得这个在课桌上练习指法的学生。李云迪的父母也发现,要管束或者惩罚这个小孩,唯一的方式就是合上琴盖。
1993年,李云迪获得了重庆市首届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1994年,他获得了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赛后,著名钢琴教授周广仁评价说,李云迪的手太小,很难掌控键盘,不太适合成为职业的钢琴家。而李云迪当时正处于小学毕业升初中的关键时期,是去读普通中学,还是读音乐学院,父母犹豫了。最终李云迪下定决心,报考了但教授任教的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入学考试的钢琴成绩,能到80分就是非常优秀,而李云迪轻松考了96分,直到今天还没有人超过这个成绩。
四、家长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
1995年,但昭义教授应邀到深圳艺术学校任教,父母依然决定,教授到哪,云迪就跟到哪。
从此时起,李云迪的妈妈张小鲁辞去了工作,专门到深圳陪读,从此再没找过工作。
对于许多学习兴趣特长的孩子来说,往往家长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张小鲁每次陪李云迪练琴,都是非常非常用心地听,每天陪上5、6个小时也不觉得累。张小鲁觉得,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云迪需要大人的随时提醒,有些原则的事情是不能妥协的,否则孩子一旦形成了习惯,有些毛病就不容易改了。同时也要给孩子保持一定的玩耍放松的空间,李云迪只要完成了每天的正常学习任务,看电视、打乒乓球这些他喜欢的事情,妈妈从来不干涉。
深圳艺术学校钢琴教研室主任肖梅老师,她也认为:家长督促孩子练习,方法很重要。单纯地逼着孩子一遍遍地重复练习,是达不到效果的。李云迪的妈妈虽然不会弹琴,但在孩子年小时能认真帮孩子记笔记,弹出什么样的琴声好听,对音乐如何理解,她很强的感悟能力,这样就很容易按照老师的要求辅导孩子。
【百度李云迪】
李云迪,中国钢琴本土教育的奇迹,国际著名钢琴家。他18岁就打破全球最高级别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连续空缺两届、长达15年的沉寂,一举夺冠,成为开赛73年来最年轻的冠军得主和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并且没有因赞誉而变得浮躁,2001年,他远赴德国汉诺威音乐和戏剧学院深造,师从以色列著名钢琴大师阿里.瓦迪教授,并与2006年毕业,获得最高的演奏家头衔。
他是首位与世界最大的古典音乐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ianyue的中国钢琴家,是首位与柏林爱乐乐团发行现场录音的中国钢琴家,更是首位获得波兰“荣耀艺术”文化勋章的中国人,全球第一本肖邦护照的持有者。国际古典乐评界称赞他的演奏独树一帜,优雅高贵又极富诗意,堪称当代最浪漫最诗意的国际钢琴大师,被国际媒体誉为“钢琴王子”、“钢琴诗人”、“中国的肖邦”。而他今年年仅30岁。
更多育儿知识,关注NYC纽约国际早教中心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