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与孩子的成长合作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17日 阅读:1828
“我朋友家的娃XXX,跳舞跳得可好啦,都去参加比赛和演出啦!”
“同事家的娃XX,才六岁英语就好的不得了!”
“X家的XXX……”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那么优秀。

在听到这样的话时,家长不由得为自己的孩子着急:“我家宝宝是不是要多学些什么?”
迷茫和焦虑随之而来。那么多的东西都想让宝宝学,但是宝宝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怎么办?我家宝宝也学习了很多东西,但是并没有那么优秀,是不是开始的太晚了,现在要多“加餐”?

这些问题和困惑,根源在于家长对宝宝的心理预期。我们都想让自己的宝宝更健康,更聪明,更有能力……但是,有时却没有具体、合适的规划与预期,听到其他孩子闪闪发光的“成就”,受到这些信息的干扰就会担心、焦虑。
其实家长和宝宝都可以更加幸福,更加轻松,也同时更加成功。
这需要家长首先把固有的路径、看法、套路都抛开。为什么呢?就像一只装满水的杯子,不倒空是装不进更有营养的果汁的。
其次要家长重新思考宝宝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宝宝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在上小学之前的学习方式就是以游戏为主,主要培养态度和行为习惯。身体、心理的健康和与同伴、长辈的相处能力是培养的重点,具体表现的“不够好”就是成长的权利和机会。如果宝宝样样都表现很棒,那才是需要家长担心的。
最终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与宝宝的成长合作。心理预期与宝宝成长的阶段、自身的情况相合,才是合理的。基本的原则是从宝宝自身出发,不和别人家宝宝比较。智商、玩商、情商、逆商,每个宝宝的基础条件和领先领域都不同,对宝宝未来的信心是给宝宝最强大的护航。

清楚了大概的方向,还要把握两个基础。有了这两个坚实的基础,会从容的应对变化和意外。
基础一、长期思维,价值投资: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孩子成长没有硬性的指标,没有机械的衡量。因为孩子的成长一个超长期的连续过程,会有上上下下的波动,进步是伴随着退步交替发生的,而且很多时候结果和成效都是滞后的。所以在对孩子的成长预期,要接受暂时的反复与不足。只要符合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标准,家长就不必过于要求“更好”;如果有短板,注意及时补上就好。
基础二、底线思维,明确目标:宝宝的快乐重要还是光环重要?或者还是能够两者兼顾? 护好底线,放松要求,就是宝宝自己野蛮生长的时候。宝宝的兴趣是成长的原动力,非常宝贵,需要家长的呵护。比如,让孩子学习跳舞,为了健康、气质还是考级? 孩子自己在上课时玩得高兴,健康有活力,那么,考级的证书就不再那么重要。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护航者,同时也是收获者。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时地抬起头来看看。心理预期适合了,宝宝和家长收获的,是满满的幸福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