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C纽约国际早教课堂:如何应对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
昨天的NYC妈妈微课堂上,Hebe老师和大家探讨了如何应对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作为一个8个月龄宝宝的妈妈,Hebe老师更多站在家长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出发,告诉家长如何才能让宝宝顺利度过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快来一起回顾下精彩课程吧!
家有小大人的表现以及家长的困惑
当宝宝成长到一岁半~两岁这个阶段的时候,大部分家长都会带着一些疑惑来找我探讨,“Hebe呀,我们家宝宝最近突然开始说不了,我说什么她都说不!我说宝宝吃饭啦,不!宝宝我们出去玩吧,不!宝宝我们和妞妞一起去滑滑梯吧,不!我怎么感觉她都没有听我说完就说不呢”?
还有的家长会说,“Hebe呀,我感觉我们家宝宝最近有些不合群啊,这孩子怎么这么独呢?大家都在一起玩,只有他在角落里玩,看到人多的地方就走开,这么下去可怎么办啊?”
包括我们平时在上早教课的时候也会发现,只有一岁半到两岁左右的班级,给人的感觉就是课堂很散,毫无秩序,好像不管老师费多大的力气,小朋友们都是在各玩各的,甚至在教室里疯跑。
相信上面所说的现象,很多家长都有同感。每个宝宝都好像突然成长成了一名“小大人”,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主意。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思考一下,宝宝为什么会在这个月龄段集中出现这种问题呢?为什么会有这些让家长头疼的表现—儿童自我意识的建立。
我们从认知方面来说,一岁半左右叫做小朋友的“自我意识”建立时期。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时期的小朋友,可以认知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需要依附于妈妈,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自我意识的建立是儿童自身生长发展规律的一个正常现象,就像小朋友出现翻身、坐、爬等现象一样,每个小朋友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只不过出现时间早晚的问题。
两个方面会辅助小朋友自我意识的建立,一方面是体能,另一方面是语言。
体能方面,小朋友成长到一岁半左右,基本上都可以进行独立行走,有些小朋友甚至可以晃晃悠悠的小跑。当小朋友会独立行走了之后,他们会突然发现,原来离开妈妈之后,可以自己想去哪就去哪,不需要帮助,完全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从而促使小朋友自我意识的建立。
语言发展方面,小朋友在一岁半左右,可以达到说单字或者短语的程度,两岁左右会进入语言爆发期。语言的发展使小朋友能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当他想要拒绝时,不就自然而然的脱口而出了。所以,小朋友出现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家长不必过分焦虑。
如何引导孩子平稳度过这个时期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帮助小朋友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呢?或者当他们出现这些现象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尊重”。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行为,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就是“永远不要把你的孩子当成一个孩子”。家长总是会觉得,孩子不管长到多大,都是一个宝宝,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帮助他们成长。但是,其实很多时候小朋友处理问题的能力,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举个例子,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的健身教室里有一个备受小朋友们青睐的教具,叫“平衡木”。我们经常会在教室里看到一个场面,两个小朋友面对面走过来,当小朋友正在思考该怎么办的时候,好多家长就会一边嘴里说着我们让弟弟先过去,一边把小朋友抱下来。
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健身教室
家长的出发点是对的吗?是对的,因为我们想要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但是,这个月龄的小朋友其实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
比如,有的小朋友会自己蹲下来,或者从桥上下来,让对面的小朋友过去。有的小朋友会在观察对面小朋友没有动作之后,自己先出手,也许是推了对面小朋友一把,也许是从小朋友身边挤了过去。
所以当我们遇到两个或者多个小朋友在一起出现问题时,在不涉及到身体伤害等严重攻击时,我们不妨多给小朋友一些时间,尊重他们,让他们先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
哪怕在小朋友解决完之后,我们觉得不是那么恰当,也要先鼓励一下她,告诉她,妈妈刚才有看到你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哦,很棒呢,只是你的方式也许让对面的小朋友不太舒服,妈妈建议你下次遇到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去解决。
这样,小朋友既得到了家长的尊重,妈妈的鼓励也给了小朋友下次处理问题的信心。我们就会发现,小朋友慢慢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去处理问题了。
反之,如果我们先替小朋友做了主,直接把她抱下来,或者在小朋友做出一些例如打了对面小朋友一下的行为时,第一反应是去否定她“宝宝你怎么可以打人呢,打人是不对的!”
站在小朋友的角度去考虑,他会觉得我只是想解决问题,为什么的妈妈反应会这么大?她的反应我之前没见过诶,好有趣!加上宝宝本身在自我意识的建立期,以后再遇到这个事情,宝宝依旧会通过打人来引起家长的注意,长此以往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会出现更多的成长问题,例如打人、咬人等等。
还有,我们在一岁半到两岁小朋友的课堂上会发现,整个班的小朋友好像都不那么听“指挥”,喜欢自己玩自己的,教室里每一个角落都会分散一两个小朋友,家长感觉手足无措。
那么,我们要不要把小朋友硬抱到老师身边呢?答案是,不要。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跟着小朋友的步伐走,老师会使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去邀请,家长也可以做一些很有效的示范以及吸引,宝宝如果很感兴趣,自然就会过来,而不是让家长抱过去。如果家长强制将小朋友“空降”在老师的身边,小朋友也会跑开。
课堂上是这样,在家里也是如此。所有小朋友对我们说“不”的事情,我们都不要去强迫他们,而是换个方式去引导他们。之前我有听过一个家长给我的分享,很有趣也很智慧。
爸爸想让小朋友吃饭,于是便叫正在玩玩具的小朋友,“草莓,过来吃饭啦!”草莓很自然的脱口而出“不!”爸爸把饭菜端到草莓面前,草莓依旧扭着身子显示出抵抗情绪。于是,爸爸没有继续强迫草莓坐到餐椅上吃饭,而是尊重草莓的意愿,让她继续玩玩具。这时,爸爸忽然灵机一动,说草莓今天不吃饭!草莓很奇怪,爸爸今天怎么说不了呢?还盯着爸爸一直看。爸爸一看,呦,有希望呀,便强调着,草莓今天不吃饭!没一会,草莓自己过来,跟爸爸说,吃!爸爸依旧说不吃!草莓自己拿起了小勺子,说,吃!
在这个故事中,爸爸首先尊重了草莓,没有强迫她吃饭,而是继续让她玩玩具,在没有否定小朋友的一些情绪的时候,这样她已经对你没有抵抗心理了,而等小朋友情绪稳定了之后,爸爸又使用了一些迂回战术,所以,草莓自然就吃饭了。
给大家分享这个小小的故事,是想告诉家长们,尊重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会使孩子在自我意识建立的这个阶段,更加得到家长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建立了自信心,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说,从孩子生下来,就开始了与其斗智斗勇的过程,这个斗智斗勇,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共鸣,但是如何将斗智斗勇的过程变得更有效呢?
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儿童生长发展的规律,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知道儿童生长发展的一些敏感期特点,才能对症下药,使我们的育儿之路变得更加的有趣、科学、更高效的陪伴宝宝的成长。